|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兰花盛开的山岗

兰花盛开的山岗

关键词:兰花盛开的山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辰溪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hncx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7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在湘西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的崇山峻岭中隐藏着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美丽小山村,她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绿色明珠——五宝田古《兰陵别墅》。

  兰陵,本是山东省内的一个地名,苍山县兰陵镇即是它的旧址。此地在夏、商、西周时代属甑国,因黄河改道,境内留下大片湿地滩涂,江淮一带土人纷纷北上,抢占这块沃土开垦耕种。由于甑国国小势微无力阻挡这些强悍的移民,于是依附鲁国寻求保护。鲁国正卿大夫季文子派军队和大批奴隶南下控制了这一地区。并设立了鲁国的行政管理机构——“次室邑”。次室:即与鲁国皇家“公室”相对应的别宫,也就是后来所称谓的“别墅”。那么,它又为何被冠以“兰陵”之名呢?《十三志》载:“兰陵,故鲁之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为兰陵县,汉因之。”这就是说,鲁国的次室邑后来被强大的楚国占取了,并改名为兰陵县。见《宣公(经.十二.五)》:“冬.十有二月戊寅,楚子灭萧。”又见《左传.十二.六》:“冬.楚子伐萧,宋华椒以蔡人救萧,萧人囚熊相宜僚及公子丙,王曰:‘勿杀,吾退。’萧人杀之,王怒,遂围萧,萧溃。”楚国夺占萧人控制的次室邑后,公元前312年楚国重臣屈原出使齐国,当他来到位于楚国东北边地的次室邑后,以他特有的政治家的眼光和诗人情怀,将其改名为“兰陵”。兰:即兰花,陵:即高地,意即“开满兰花的高地。”

  屈原为什么要用“兰陵”来替代“次室邑”呢,这是因为一方面屈原要消除鲁国政权对该地的影响,使鲁国的遗民接受楚国的统治。另一面也寄托了楚人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兰花极为推崇,他们把兰花比作理想人格的化身,认为兰花具有“不以无人而不芳,不为穷困而改节”的崇高品德。孔子说:“兰为王者香。”左丘明说:“兰有国香”。楚怀王给儿子起名“子兰。”屈原在《九歌》、《九章》、《离骚》等诗篇中把兰花比作君子、贤人和美女。除此之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兰”寓意“王道”,“陵”的本意是高地,但也可引申为“乐土”。因此,屈原要在鲁国的旧地上建立一方“王道乐土”,以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当然,在那个时代,屈原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无情的现实带给他的只是一出人生悲剧。然而,“兰陵”——这个富有诗意的地名却从此流传下来并延续至今。

  2000多年来,兰陵几度兴废历经风雨,自屈原命名之后历经秦、汉,这一时期属东海郡,晋元康元年置兰陵郡,隋开皇三年废。大业初复置兰陵县,属彭城郡。唐初又改为丞县。金明昌六年又改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卅,至元废。明、清两代兰陵属沂卅府兰山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鲁南区党委曾两度设立兰陵县。1953年7月兰陵县撤销,划归苍山县,1984年置兰陵镇至今。

  如果把兰陵比作中国历史上的一座小小舞台,那么就必然要说到这个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兰陵萧氏”。

  相传,兰陵萧氏是殷商的后裔。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次妃简狄,在一次沐浴时,见一玄鸟堕落一卵,简狄拾而吞之,因孕生契,契的后裔便是殷人的始祖。契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赐姓为“子”。到春秋战国时,子姓后人在宋泯公十一年秋天拥立宋桓公的事件中立了大功,其九世孙大心被封于宋的小国萧邑(今安徽萧县),世人称之为萧叔大心,这就是萧姓得氏之始。在古代,姓与氏原本是有区别的,姓主要是用来表示血缘关系,而氏却来自多方面,如官职、封邑等等。后来通过长时间的演变,姓与氏的区别逐渐模糊,两者混用,因此,原本子姓的萧氏后人便逐渐以“萧”为姓了。

  兰陵萧氏在先秦时期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一带,至汉代自萧何拜相之后,其子孙为官者分居各地,而萧何之重孙萧彪则迁居兰陵,至西晋初萧氏因官任已有南迁者,“八王之乱”后,紧接着又发生了“永嘉之乱、衣冠南渡”的大事件。北方士族为避战乱大举南下。在这次迁徙中,萧氏族人的主要定居点在江苏和湖北,其中萧彪的后裔,时任淮阴令的萧整率领族人定居在丹阳附近侨置的兰陵县(史称“南兰陵”)。从此,兰陵就成为萧氏的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此后,经过一百多年的繁衍和发展,到南北朝时期,兰陵萧氏迅速崛起,萧整的后人萧道成、萧衍分别称帝,建立了南齐和南梁,这是兰陵萧氏发展历史上的鼎盛时期。齐、粱两代共立国78年,历11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萧氏族人因官任而散居各地的很多,南到广东、江西、湖南,西到四川,北至河南、河北、陕西。 隋唐时代,萧氏宗族依然显赫,既为皇族又历代为官,但是“安史之乱”和唐末农民起义的两次社会大动荡,再次引发了由北向南的民众大迁徒。更多的萧氏族人迁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其中江西、安徽、湖南最多。

  从晚唐五代到宋、元的四百多年间,萧氏仍然不断地向外地迁徒,其主要省份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宋代的萧氏族人人才辈出,《宋史》中记载的多位萧氏大多来自江西。而此时湖南也逐渐成为萧氏的一大聚居区。

  明、清以来,萧氏望族虽不及齐、梁时代风光辉煌,但也并没有完全黯然沉寂,文治武功不乏其人。仅《明史》有传的便有一十四人。其中最为显著的是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萧慈。《明史》称他“学问该博,文章尔雅。”清代,在威震天下的湘军集团中,就拥有多位萧氏将领,他们跟随曾国藩东征西讨战功卓著。这时的萧氏族人已经遍布大半个中国,有的甚至迁居海外。这就是兰陵萧氏2000多年来的大致历史。

  然而,隐藏在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深山密林中的萧氏究竟出自兰陵萧氏的哪一支系,何时迁来此地,目前人们尚不得而知。据该族人的口头相传,全村均出自一位萧姓先祖,从他们住宅大门上的题额《兰陵别墅》来看,这一萧姓的祖先出自南北兰陵应该是肯定的。但具体是哪一房支系却无从考证。据笔者查考有关资料和多方探究,认为极有可能系明代大将萧授之后。

  萧授,(1355—1445)明代大将,五朝元老。原籍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洪武十五年入南征军,多次平定西南叛乱,官至左都督。史籍称他:“沉毅多计算,裨校皆尽其材,而驭军严整。自镇远侯顾成殁,群蛮所在屯结,官军讨之,皆无功。授在镇二十余年,规画多本于成。久益明练,威信大行,寇起辄灭,前后诸帅莫及也。”正统十一年八月,萧授病逝,享寿九十一岁。葬于贵州安顺战马冲。其后人散居黔东南各地。

  明代自永乐以后,对于边陲之地实行新的屯田政策:“更定屯守之数,临边险要处,输粮艰难处,屯百名兵民者,委以百户。屯兵三百名者,委以千户,五百名者,委以指挥提都”。“垦荒归己,永不起科。”在这种政策的鼓励推动下,西南各地出现了许多“军屯于田,军转于民”现象。有可能此时驻扎在这里的萧授后人由“军”转而为“民”,从此定居下来。为什么说他是军转于民呢,因为五宝田村早年村前曾经有五个大土包,称为“五堡”,这“五堡”并非自然形成的土包,而是当年屯军的营垒遗迹。因为土堡形似元宝,有发家致富的寓意,所以又称“五宝”,“五宝田”的名称由此而来。萧氏后人在这山青水秀土地肥沃的“五宝”之地上,屯田垦荒辛勤劳作,通过数代人的艰苦努力,至明未清初时期,终于逐渐富裕起来,以至后来发展成富甲一方的望族。

  五宝田兰陵萧氏,虽居深山与世隔绝,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先,没有忘记自己先祖的发祥之地——兰陵。他们继承和发扬了祖先的勤劳善良勇敢智慧的传统,坚持“耕读兴家”的祖训。保持着“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穷困而改节”的优秀品德,似一朵永放清香的兰花盛开在瑶山之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